盲童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盲生由于视力障碍,很难了解外界环境,很少与正常人交流,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信息量较少,当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样样不如人,从而精神不振,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对任何事物都觉得不顺意,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儿童个性、形成品质,养成习惯,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父母或养护人是第一任导师,是盲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教育对盲童身心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的家长能正视盲童的生理缺陷,冷静考虑教育方法,研究盲童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缺陷弥补措施,在家长的影响下盲童会得到正常的发育和发展。但有的家长宿命论严重,认为失明是前世作孽,老天报应,羞于让孩子见人。他们常常把盲童藏匿起来,甚至对外不承认家中有盲童,以致造成盲童十分自卑。有的家长自身患有严重疾病或本身就是盲人,家境贫困,无力教养子女,对盲童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盲童由于得不到父母抚爱和家庭温暖,就容易产生孤僻、多疑、冷漠等心理;个别家长本身品质恶劣,经常喝斥、责怪、打骂虐待盲童,这样家庭容易使盲童向胆怯、怯懦或残酷无情两个极端发展,造成异常心理。也有父母负罪感严重,认为子女的视觉障碍的痛苦是自己造成,深感内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他们对孩子千依百顺,过多地代劳,过分地保护,以至造成盲童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个别人对盲人存有偏见,歧视或疏远盲人,甚至对盲童挖苦、嘲笑,致使盲童心理造成伤害,导致失衡,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4.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⑴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盲生的社会交往。长期以来,盲校往往从确保盲生的安全方面考虑,制定了较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制度,如不准盲生随便走出校门,平时又由于经费问题,很少组织盲生到校外到社会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这无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环境里,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一方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盲人,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在教育的方法上,由于教师缺乏盲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对盲生的教育往往采用正常儿童的方法对待,没有从盲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有的老师甚至“出言不逊”,挫伤盲童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