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新教材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梅州市特殊级教育学校 宋利芳
【摘要】落实《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开展“生活化教学”是聋校深化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真正的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数学思想;生活素材;信息技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新教材)目前已在全国各聋校中广泛使用。主编卢江在对这套新教材的特色解析中提出要充分运用聋校数学教学的三化,即生活化、游戏化、动态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有效性。〔1〕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真正的生活化。如何挖掘新教材开展生活化教学,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几点教学策略。
一、正确理解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与水平
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化复杂为简单。”学过的数学知识会被学生遗忘,但掌握的数学思想会让学生受益终身。〔2〕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我们聋校数学教学中更要结合听障学生年龄、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致力于反映和体现数学内蕴的思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与水平,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搭建脚手架让聋生逐步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策略的水平。
例如《比多少(三)》一课是让学生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在现实生活情境下会找出数量多与少的物体,初步培养学生通过一一对应比较数量多少的意识;感受一一对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如以学生日常生活所用的茶杯与盖子、课桌与椅子等为例,并通过教师活动的组织:(1)构建“一一对应”的概念,配对、排列、连线。(2)使用明确清晰的例题,明确比较的方法。(3)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在实践中建立物体“多”与“少”的概念。从而获得感性经验,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类似《比多少(三)》一课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浅易,但仍具有多元性。我们要认真将课程标准和要求渗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研讨适合学生的数学活动,渗透着数学思想,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源于生活,精选数学素材,拓展课堂教学
与原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明显不同的是,新教材着力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编排上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入生活元素,使聋生更清楚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3〕
精选聋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唤起他们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设计出让聋生观察剪刀、三角板、钟面、折扇等生活物品所呈现出的角,实现初步认识角构建角的表象的目标;其次让聋生在自己身边如桌角、课本、窗框等不同的物体中找角,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感知角的内涵。教学中,我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大量生活实践,把静态的“角”变成动态的可见可触的“角”,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触觉、运动协同作用。又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我收集和整理了3 个生活实例,分别是学生称体重、烘培实操课上称食材、水果店里买水果,让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建立质量观念,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可以说,新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无处不在,这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推进十分有利,我们应认真研究教材,领会、挖掘教材中的设计意图,将知识理论结合到常识和生活中,促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三、巧用信息技术,紧扣生活情景,构建趣味课堂
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概念较其他学科知识更加难懂,他们脑中缺乏丰富的感性材料,仅仅靠教师一味地讲解,很难掌握知识,并容易出现畏难退缩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障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更多的情境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而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平台功能,给我们提供诸多便利。充分巧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灵动、交互、可反复等优势,创设多元、融通、有趣的生活数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平台辅助、伙伴互助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实践。
听障学生的学习普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上,依托信息技术和平台资源,能较好地把抽象性概括转化为丰富的感性的认识。如教学《元、角、分与小数》一课,我在课前组织学生到超市进行自主购物,指导学生列购物清单、挑选商品、比价格、结账等活动体验。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利用智能相机拍摄并剪辑所需要的视频或照片,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堂教学辅助PPT。这样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现教学情境,将无限的生活体验填充到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以元、角、分等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具体形象支撑,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又如《认识周长》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但学生对周长概念中“封闭”一周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是又难度的,需要重点突破。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了一幕“小蚂蚁沿树叶爬的三种路径”,使学生直观形象,初步了解什么是“树叶的边线”“封闭一周”,再通过用手指一指描一描树叶、黑板及其他物体(图形)的边线,逐步理解“封闭”“一周”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
总之,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授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新教材中的生活化课程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让听障学生亲近数学、喜爱数学,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听障学生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江.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特色简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7(8):27—29.
〔2〕蔚言章,邵静霞.浅谈聋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现代特殊教育,2018(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