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你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听障教学 >> 正文
寻找规律遵循原则,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2023-02-23 11:09:25   来源:     点击:
分享到:   

寻找规律遵循原则,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梅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刘远新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是锻炼与提升智力障碍、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笔者所在特殊学校的教育对象为聋哑生与盲生,体育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矫正心理缺陷以及塑造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立足新时代特殊教育全面推进现代化与融合教育的背景,重新审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新时期体育教学改进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提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以期构建高质量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新范式,彰显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之真、之神、之韵。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原则;策略

引言:

基于特殊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各项需求,体育教学必须主动运用特殊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 以此保障体育教学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必须把握新时代特殊教育转型升级的契机,以学生为主体,遵循特殊教育规律,探索有效的手段改进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提升学生的体质体能,为学生创造快乐和幸福,以人文关怀引领他们突破身心障碍,回归、融入和适应日常生活。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审视

1.资源开发不足

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丰富适用于残疾学生的教材,要求教师积极依据教育教学经验,开发、整合和利用更多体育教育资源,设置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体育活动课程[1]。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编制的供聋哑生和盲生使用的特殊体育教材,当前部分体育教师思想禁锢、循规蹈矩、缺乏想象力,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足,其体育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方式等资源来源于普通学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比如跑步、跳绳、投掷、跳远、拍球练习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选择、调整和安排。而功能恢复类的康复性运动项目较少,新项目形式比较匮乏,忽视技能培养。这导致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枯燥重复,针对性不强,体育教学效果低下。

2.教学形式单一

在特殊教育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教学形式创新和多元化应该成为体育教学改进的重点,体育教师必须积极选用符合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热情和克服视障和听障缺陷的信心,让学生真正参与体育运动。然而,受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限制,有些体育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忽视了其区别于普通学生的特殊一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大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3.教学难度较大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悟教师所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是体育教学目标达成的先决条件。但是,受视觉障碍或听觉障碍影响,聋哑生和盲生在感知、认识、适应环境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存在体质较弱、空间感较差、体育学习动机不足、安全感欠缺等问题,在体育课堂中无法如普通学生一样直接获取正确动作参照,需要依靠想象和触觉感知教学内容。这些都增加了体育教学的难度,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改进中必须正视和迎接的挑战。

二、特指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改进的价值导向

1.以强身健体为原则——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聋哑生和盲生群体的身心障碍程度各不相同,但是都会对他们的机体活动能力产生影响。因此,他们都具有康复或代偿缺失机体的重要需求,渴望掌握新技能实现缺陷补偿,以便融入日常生活。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改进中首先要以强身健体为原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运用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支持他们锻炼各项身体机能,满足其促进其体质体能发展,最大程度上发挥体育对其身体康复或锻炼的积极的作用。

2.以趣味快乐为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快乐是他们内心的基本需求,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非常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改进工作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运用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在课堂中注重增加师生和生生互动,遵循聋哑生和盲生的认知规律,为他们创造能够获得成就感的体育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自我进步的喜悦,从而喜爱体育、享受运动,养成受益终身的体育锻炼习惯与快乐自信的良好的心理特征。

3.以益智开发为原则——遵循全面发展规律

受身体机能缺陷影响,聋哑生和盲生在多元智能发展水平方面远落后于同年龄段的普通学生,与培智生一样,也需要从多层面进行智力培养,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益智活动,有步骤地与学校其他学科互相配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等,培养其团结、互助、自强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使体育教学成为促进聋哑生和盲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智基础。

三、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1.挖掘资源,丰富课程,提供课堂“真内容”

丰富的体育活动课程和生动丰满的教学内容是高质量体育教学的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要主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民间游戏体育资源、跨学科体育资源、生成性体育资源等,开发出更贴合聋哑生和盲生的体育活动项目,如舞龙舞狮、武术和新兴体育健美操、搏击操、体适能等,依据聋哑生和盲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提供课堂教学“真内容”,推动他们体质、技能、认知、心理等领域的并行发展。例如,中华民族传统“舞狮”包含走、跑、跳、投、搬、爬、钻、滚、翻等基本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可以将其简化、改编,构建“舞狮”校本体育课程,采用聋盲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聋哑生分到狮头表演组和狮尾表演组,而盲生分到舞狮乐器组,指导学生分别利用自身的技能优势,互相配合训练“舞狮”技艺,逐步克服难度动作,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性、表演性与观赏性。这样既可以扎根经典、融合创新,为特殊学校的学生提供优质的特色体育教学内容,又可以让他们感官互补,互相磨合与关怀,在立体、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动起来、跑起来,在富有传统文化魅力的体育项目中达到锻炼身心素质、培育运动爱好以及发展团结互助品质的目的[2]

2.创新形式,灵动多姿,促使学生“真参与”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与智慧,在保障体育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使用多元形式的教学形式,比如音乐、游戏、竞赛和角色扮演等,在充分了解本班聋哑生和盲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互动、探索、展示与交流的空间,使体育学习氛围更加灵动多姿,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跳跃障碍物”的教学中,教师先用音乐和手势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用“趣味跑走”的游戏,启发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设更多跳跃动作,自主设计跳跃动作组合玩法,在互动学习中领悟不同的跳跃技能。然后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视力和听力分布情况进行合理分层分组,请低视学生帮助全盲学生,讲解、触摸示范等方式由易到难地进行自主体验练习,在“应急逃生”的游戏情境中训练跳跃降低和较高的障碍物,掌握跳跃障碍物这一基本生活技能[3]。这样就可以有机地将音乐和游戏的教学形式结合在一起,以兴趣为抓手吸引学生“真参与”,帮助他们慢慢突破视力和听力缺损下运动能力的局限,开发身体内在潜能,促进身体协调性、弹跳力和节奏感等技能的提升,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促进身心“真发展”

聋哑生和盲生群体特征存在差异,而聋哑生之间以及盲生之间也在身体机能、学习兴趣、性格心理等层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不同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力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以便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安全有效的体育运动。例如,盲生无法直接地通过视觉感知事物属性,如形状、运动轨迹、位置关系等,但是盲生可以通过触觉和语言的作用获取信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向地为这类学生融入触觉、听觉、定向行走等训练活动,借助“体医”结合的优势开展运动处方教学,如太极拳、健身气功、有氧健身操以及“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动作。同时,教师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缓解与调节他们在学过程中的情绪。这样就将盲生的专业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培养盲生机体的灵敏性、灵活性和平衡性,发挥体育教学“育体”和“育心”的效能,助力盲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总结:

“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现阶段学生身心素质快速发展的关键期,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要重视推进体育教学改进工作,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规律,遵循各项原则,积极地挖掘资源,丰富和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把握聋哑生和盲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引导他们享受体育、融于体育,提升其对体育学习的心理预期,让体育教学焕发活力、精彩纷呈,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敏学, 辛玲, 郑超.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演进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3(2):5.

[2]何敏学, 郑超.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J]. 体育科技, 2020, 41(4):3.

[3]杜祎南.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 2021(35):2.

打印本页 关闭本窗口   返回顶部        
十字绣—幽香清远
十字绣—幽香清远
十字绣—喜羊羊和美羊羊
十字绣—喜羊羊和美羊羊
十字绣—桔子
十字绣—桔子
十字绣—葡萄
十字绣—葡萄
十字绣—美人蕉
十字绣—美人蕉
 

梅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地址:梅州市江南爱心路9号 联系电话:0753-2285878 传真:0753-2280329
CopyRight 2006-2012   梅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粤ICP备18047109号